-->

信息被卖事件: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信息该何

神州明达专注信息安全领域13年上万家政府单位 军工单位 企业 家庭的的共同选择,为国内及全球客户提供反窃听反偷拍服务和产品,如果您担心您的信息已经被窃听,并想解决安全隐患,请联系我们,寻求帮助。我们专业的反窃听团队将为您提供一系列个性化定制服务,随时回复您的任何要求。

讲道理!如今的社会下到在校学生,上到退休老人,或多或少的都会接到一些推销电话!对于这总事,可能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
而推销的内容从保险到贵金属交易,也是多种多样!
但有一件不变的事情就是,他们全都知道你的姓名和现状。
孩子刚出生就接到各类推销电话
家住成都的张先生,在喜得贵子的喜庆劲还没过去呢,就接到了无数的推销电话,而推销的内容从母婴拍照到新生儿保险应有尽有。张先生左思右想,怀疑自己和孩子的信息被倒卖了,不堪其扰的他向公安机关举报求助。
根据张先生提供的电话号码、QQ等信息,旺苍县公安局网安大队民警锁定了QQ网民“天天”。经查,“天天”真实姓名叫黄某,四川省内江市人。专案组将黄某抓获后,在其电脑、U盘及手机内发现了300多万条公民个人信息,除了新生婴儿信息,还有银行贷款、学生、车主、楼盘业主等多种个人信息。
黄某供述,这些公民个人信息都是从网上以0.1元至2元的价格买入的。他再以0.5元至5元的价格进行出售,他借此非法获利20余万元。
专案组对黄某使用的手机及电脑进行电子物证勘验后发现,黄某和另一犯罪嫌疑人张某有多次买卖新生婴儿信息的记录。经过层层的抽丝剥茧,专案组民警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归案,并最终查明了贩卖新生婴儿信息的源头——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徐某。
徐某交代,他掌握成都市“妇幼信息某管理系统”市级权限账号密码,利用职务之便,多次将2016年至2017年的成都市新生婴儿信息及预产信息导出。被抓获前,他累计非法下载新生婴儿数据50余万条,贩卖新生婴儿信息数万余条。
截止目前,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,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数据550万余条,涉及全国2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。旺苍县公安局网安部门表示,正在对各类线索继续深挖中,打完打尽涉案的黑色利益链条和犯罪嫌疑人,坚决保护公民个人权益。
个人信息黑产人员把黑手伸向了孕妇和新生婴儿,着实令人感到惊讶,源头则是公共服务部门“内鬼”。隐私安全专家提醒,不少公共服务机构存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,此类机构须完善监管机制,履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责任。
信息安全

贩卖学生信息,扩大生源
早在2017年的3月就有媒体报道过一篇关于贩卖学生信息的报道。
梁某某与丈夫付某共同经营安徽某科技有限公司,主要从事短信群发业务。2017年1月,梁某某从他人处购买2万余条包含学生姓名、所在班级、家长姓名、家长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公民个人信息,以备在经营短信业务过程中提供给客户使用。
同年4月,经营合肥某新学堂的冯某通过电话联系梁某某,洽谈短信群发业务时得知,梁某某处有2万多条公民个人信息,遂与梁某某商议后确定以人民币9000元的价格从梁某某处购买该信息,同时购买10万条短信群发业务。相关信息包括滨湖寿春中学、38中、45中、42中、50中、红星路小学、南门小学、六安路小学等多所合肥市中小学的学生姓名、所在班级、家长姓名、家长联系方式等内容。
随后,冯某和黄某某系培训机构的旧同事,约定信息共享即互相间以非法交换的方式,将各自掌握的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分享给对方。冯某从梁某某处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后,将其中滨湖寿春中学、42中、50中、红星路小学、南门小学、六安路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信息,共计15236条非法交换给黄某某,黄某某将其持有的从他人处获取的合肥市45中、48中的学生信息,共计3836条非法交换给冯某,各自将信息用于培训宣传,扩大生源使用。今年5月11日,民警在合肥市桐城路某教育培训机构走访时,发现黄某某电脑内有数万条公民个人信息。被公安机关传唤后,他如实供述了违法事实。
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,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国千家万户,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。但与此同时,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也给许多网民带来苦恼。在生活中,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比较普遍,一些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单位、工作人员将个人信息批量盗卖,获取利益。非法获得个人信息的单位或者个人,大量发送垃圾信息、垃圾邮件,影响人们生活安宁,甚至进行网络“人肉搜索”,造成个人痛苦。
公民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窃取,就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,还可能会滋生电信网络诈骗、敲诈勒索等下游犯罪,社会危害严重。虽然,《网络安全法》已实施半年多,但是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,许多公共服务机构还存在困惑,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制度。对公民自身而言,日常生活中,应尽力避免个人信息不泄露。如快递单、火车票、登机牌等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,不经意扔掉,可能就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,导致个人信息泄露;在社交媒体上,不要轻易加陌生人为好友,收到短信、即时聊天软件发来的不明链接勿轻易点击,以防是钓鱼网站。如发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线索,请主动向公安机关举报。

上一篇: 手机APP隐私泄露,谁是真正的“元凶”?

下一篇: 原来,你的个人信息一直在泄露!